首页 新闻速递 参界关注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人物专访 专家观点 新品推荐 野山参鉴赏 政策解读 企业信息 人参文化 在线投稿
拉背儿进山 

拉背儿进山
作者:88888888 日期:2015-11-2 13:53:52 文章来源:互联网

  拉背儿进山,一般不带干粮,路上吃饭要现做。遇到有水的地方好办,一旦遇不到水,但把头的也有经验。他在潮湿地上挖个土坑,把在家淘洗干净晒干的小米子放在两片大椴树叶上包好。山里的椴树叶子比较大,像荷花叶子一样,椴树的幼芽、小叶也可也吃。有几个人吃饭就包上几包,一包一包的摆在挖好的土坑里,再埋上一层湿土,最后在上边架上火堆。火一着,那层湿土里的水份逐渐变成气,往椴树叶包里吹,土坑四周的气也往小米子包上吹,这时土坑变成了气锅,焖上两个小时,就把小米饭作熟了。这样做的小米饭挺好吃,好像用小锅作的一样。这样做法如同恩格斯在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一书里研说的“烧穴”(地灶)。

  长白山绵绵山岭,哪里有人参?在旧书里都写得十分神秘。《柳河县志》引经据典:“色斗威仪云:下有人参,上有紫气。春秋运斗枢云:摇光星散而为人参,谓其聚精通灵而神也。”《吉林外记》二曰:“秉东方生发之气,得地脉淳清之灵,生成神草,为药之属上品。”清代梁章钜的《浪迹丛谈》卷八:“古参出上党,秉中央上气,故其性温厚,先入中宫,今上党气竭,惟用辽参,秉东方春气故其气性发生,先升上部”(114页)。《浪迹丛谈.续谈.三谈》讲得更神秘,说“人参随王气转移,而东方尤为王气所托始,故历代人参多产于东南、东北,而西方无闻焉。”“惟唐人林宽《人归日东诗云:门外人参径,到时花儿开。日东即今辽东.则在唐时已为参之区。迨入我朝,而东参遂甲天下,王气所钟,非一朝一夕之故矣。”显然,“人参随王气转移”或“王气所钟”等说法皆为无稽之谈。我们是不能相信的。

   拉背儿进山后,把头眼观六路,要不时地爬到山峰上看兆头。所谓看兆头,就是看山景,观草头。看山景是看树形。树头平平安安的,不是七高八矮的,都往中间罩罩着的地方,山势陡还是不陡、平还不平,能沉住土、沉不住水的地方有人参:树长得窟窿眼睛的地方,和大阳头大阳坡,光溜溜的地方没有人参。老放山人说,有无人参,草长得不一样,有人参的地方,草油汪汪的,铮亮,草梢子发硬,用棍子一扒拉,唰唰的响,草根利利亮亮的。人参在山上,草梢往上长。不长人参的地方,草长的迷里麻连的,死不烂旧的,“稀胎”(不硬)。人参故事《灯参宝塔磨和金马驹》说“远看,山上的树长得青油油的,树头齐刷刷的,好像是罩着一层蓝雾;近瞅,草色翠绿,从草里走过,刷刷直响。两脚往地上狠劲一踩,那土板不干也不涝,实沉沉的,那才是人参生长繁殖的好地方。”土质肥沃、水份较多的地方,人参容易烂。“山参生于石壁下大树旁,即可避正午日光之直射,又可免淫雨过度之涝灾。”(《柳河县志》)

    除了看山景就是看棒槌鸟(即参鸟)在哪儿叫。凡棒槌鸟叫的地方就有人参。《柳河县志》:“欲验此山有无参苗,须察林中有无参鸟。盖此种参鸟,喜食参籽。有参之处,始来盘旋也。子人地后,即无此鸟矣。”“据古籍所载,参鸟即是杜鹃,又名子规。嘴尖锐,色灰黄。每当秋令食了参籽,来春必昼夜长鸣,直至嘴角血出方息。血干则又鸣。盖参籽最热使之然也。其声似‘王甘哥、王甘哥’,即古诗所谓‘不如归去,不如归去’,及‘如何如何,哥哥哥哥’是也。”有人说,参鸟叫得很简单:“吱溜—吱溜—”(但挖参人听来是:“这里有—这里有—”还有的挖参人听的是:“棒槌咧—棒槌咧—”。这些说法多数不确切,详见本书《棒槌鸟的传说与棒槌鸟》。

    根据抚松县二参场调查:山参在燥热的地方不长,南坡很少,东坡比较多,北坡次之,西坡再次之。坡中较多,坡下次之,岗顶最少。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没有,800米以下有,400米到600米较多。这也是相对而言。因此一些人说:“棒槌没有家,有草就有它。它要不开门,多咱看不着它。”或说:“棒槌有姓无家,哪里有哪里挖。”

 ——摘自《中国人参文化》



扫描二维码分到朋友圈生成二维码
如果二维码不显示,点击生成。

吉林省新闻网| 热线电话:0431-84686891 13353115363 Copyright © 1998 - 2009 Chinanews_jl. All Rights Reserved
京ICP证040655号 版权所有:人参新闻网
Powered by VIPCMS.Net

Powered by VIPCMS.Net